家训见于细微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8日 点击数:
一座院落,历经数百年沧桑却古韵犹存;一个家族,代代聚族而居却根繁叶茂,长盛不衰。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之静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史历经久,与其代代坚守着家族的家训格言密不可分。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此家训,从言行举止、穿衣饮食、德行品格、为人处事等方面教育子孙要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
人格的教育培养往往见于细微处。饮食要小心调节,写字要工整细致,仪态要端正庄重,穿衣要严肃整洁,迈步从容安稳,行住坐卧要保持严谨的行为方式,言语要忠诚信实、信守承诺,做事要笃厚敬肃、再三考量。只有从这些细小处出发,时时处处严格自律约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形成高尚的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静升王氏家训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静升王氏第三世祖王温甫为了壮大和发展家业,就曾召集7个儿子开创了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模式,并对不积私财有着严格的规定。王温甫要求,家庭中的所有人在外获得的钱物要一律上交,决不允许私自留用或隐瞒不报,更不准私下在外置办田业、聚钱放债等等。此时,王氏家族就已开始重视对家庭规矩的树立,初步建立了一套家庭道德规范。王氏家族就在这样严格的家规中延续下来,按照前辈制定的家规族法,一代代遵规守纪、接续传承、和睦而处。
王温甫还建立了王家的“豆腐宴制度”。王温甫作为先祖王实的独孙,早年目睹了祖父王实和父亲王秀勤劳朴实、艰辛创业,以及奶奶与母亲荆钗布裙、勤俭持家的故事。在每年过春节时,他让全家人品尝自己小时候只有过年才可吃到的四道豆腐菜肴,以教育儿孙继承先辈的勤俭持家家风、不忘创业守业之难。
好的家风如春风浸润人心,王氏家族的家风就体现在细枝末节之处,绵延不绝。走在王家大院的青石板路上,徐徐步入“视履堡”,惕惕可见“观我匾”,仿佛依稀可听到历代王家孩童的声声吟诵和大人的悉心教导。
在恒贞堡东三甲存厚堂书院第四院屏风门上,挂着一块木匾:“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意为条律规则制度制定执行得好,有如和风甘雨滋润万物,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这已经不只限于家风、家庭的层面,某种程度上有了社风、民风之意,体现出王氏家族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值得一提的是,木匾上“矩”字的末横上,多了一个点,但这并非错字,而是以多出来一个“点”的直白方式,教育引导后代“规矩要多一点”。
随着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王氏的家风也在与时俱进。王氏家族步入官场后,更加重视对后代廉洁观念的培养。静升王氏第十七世王汝成在朝廷任官,因政绩突出而受到朝廷赏识,从山西布政司理问加三级升到了正四品官衔,其家庭成员也受到了不同的封赏和恩赐。由于喜事临门,官绅士族带着大礼小礼开始登门道喜。其母亲赵氏看到了,便将王汝成叫到自己屋内,严厉告诫他“只许收贺帖,不准受贺礼”。王汝成于是听从母亲教导,守住了这条底线,以“母命难违”为由一律回绝了全部贺礼。
看着接踵而至的送礼人和儿子面露难色的拒绝,母亲赵氏再次叫来两个儿子,说道:“前朝薛瑄曾说,世之廉者有三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看到如今,你们以‘母命难违’为由将贺礼退还,便是又次之再次了。”目睹儿子面露愧色,母亲接着说,“你们要牢记父亲生前的教诲,恪守‘清慎勤’的为官之道,永葆清风峻节,尤其不能滋长一丝一毫的贪欲!”
说罢,赵氏拿出自己亲手绘制的“悬鱼图”,以南阳太守羊续将他人所送的活鱼悬挂在庭前风干以表示拒不接受赠礼的典故,告诫儿子永不贪不义之财,永不做不义之事。自此,这一幅雕刻在视履堡的“悬鱼”图,历经了数百年,警醒了无数人,印刻了王氏家族优良廉洁家风传承的印记,承载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廉洁文化传统。(申雨霏)
来源:中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